为什么校园营销中刷屏永远是别人的产品?
在日常生活中,分享是人与人之间的常态。我们从校园时代就在不断的表达情绪,不断的发起话题,交流想法。但是为什么分享你的产品或内容就变得那么困难呢?这些品牌刷屏的背后到底有什么规律?这应该是每一个校园营销人员值得专研的问题。
一、社交货币赋能品牌传播可能性
什么是社交货币?社交货币是源自社交媒体中经济学(Social Economy)的概念,英译为Social Currency,它是用来衡量用户分享品牌相关内容的倾向性问题。在乔纳•伯杰的《疯传》中有这样一个观点:超过40%的人谈论的话题都体现着个人经验与私人关系。而近乎一半的传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发生的事情。简单的说就是在受众的社交圈内交往中的谈资、共同话题、共同兴趣,就像特定场景中的特定货币,通过相对应的信息等价交换,从而获得彼此关系的升华。
我们可以发现,校园社交网络中分享信息最多的大致分为这几类:新奇的观点、娱乐八卦、段子手以及有趣的校园活动。社交分享作为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,这种需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被无限放大,人们总是乐于在社交圈中分享着自己的想法、爱好、需求,来换取社交圈的认同,从而增强自己在社交圈的形象标签以及自我价值的提现。
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出,人们在得到最底层的基本需求后,随着接触到的人、信息、产品越多,逐渐产生出有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再到道德满足,递增式产生跟深层次的满足。
那么我们如何用好社交货币?
1. 表达想法,制造优越感
每个人都有想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,想说服别人,我们想向别人表达我单身,聪明,睿智。
当然,产品也是一种表达方式,好的产品不一定是能满足所有需求,而是一中独特的吸引力,让用户感到更优秀、高逼格、稀缺性,吸引更多人的关注,例如:Apple最新的产品。
2. 解锁游戏成就
好的游戏机制可以勾起人们的参与的欲望和攀比心理,如果在营销中加入了游戏元素,或者校园营销方式本来就是一场长期的游戏营销活动,就可以充当社交货币。
3. 建立亚文化社群,打造归属感
通过放大产品或某一需求的稀缺性,营造用户专属的归属感,是利用社交货币的最佳手段。
在罗胖的《时间的朋友》跨年演讲中提到的“超级用户思维”本质就是打造专属感,因为只有超级用户对产品的认可,才会对产品产生归属感和身份认同,反过来,超级用户也会因此有兴奋感和骄傲感。
二、讲好故事
故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营销载体,当我们把产品藏在大学生愿意讲述的故事里面时,信息就会潜藏在闲聊中进行传播。
怎么找到一个好的故事结构,讲好一个故事呢?
从用户的视角出发,让用户成为主角,讲述用户自己的故事
例如,2017南方周末年度盛典上,OPPO用#一千种生活,一种拍照方式#营销主题,以贴近用户、触动用户的内容与传播,获得了年度创意营销案例奖。
OPPO根据长期的对用户进行了解与洞察发现,对于用户,OPPO不仅仅只是一部手机、一个工具,而是纪录生活、分享生活的一种方式。
每个人的生活各不相同,但用手机拍照纪录生活是所有OPPO用户的共同点,这就是#一千种生活,一种拍照方式#主题营销活动的由来。
这些来源于每个属于用户自己的故事,在社交网络上收获了千万的播放量,这就是纪录用户自己,让用户发出“深有同感”的感慨,也加固了年轻人与OPPO的情感连接。
三、线上线下多场景互动
虽然移动互联网时代,大学生几乎沉浸在互联网中,但由于互联网信息爆炸环境下,大学生也无一例外的深处其中,品牌可针对自身营销场景选择线下媒介投放信息,通过打通线下线上场景,进行多场景式互动营销,沉浸式互动体验完成校园营销目的。
校园线下场景营销可以为品牌做什么?
1. 提升品牌曝光度,增强营销互动性
单纯的线下营销或者是线上营销有太多的局限性,只有做到线上与线下整合营销,才能解决很多矛盾点。
2. 精准触达消费者
从校园广告投放的角度出发,品牌主希望自己的营销内容可以精准的传递给目标受众,线下场景的营销投放可以根据校园场地、校园媒介和内容策略,来实制定营销方式。
3. 沉浸式互动体验
近年来,大学生群体的观念变化很快,这类群体的消费理念比较前沿,他们热爱追求新鲜事物,同事也排斥枯燥的被动式广告,他们热爱主动了解自己所爱的品牌或产品。随着AR、二维码等图形识别技术的普及,品牌只需要在校园媒介中投放特定的图像信息,用户利用手机等终端设备就可以完成营销场景的无缝切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