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校园广告迭代过程中的思考
作为第一代的校园营销人,看过很多人在这里来来去去,这几年广告主对线上渠道的关注越来越多,从微博到微信再到现在的短视频平台,每一个通路的崛起似乎都成为了校园广告的一个战场,成为一段时间之内主导的传播模式,但是从广告主的角度来说,终究还是是讲究一个效费比的问题。
互联网广告按点击计费,可以cpc,cpa,cps。可在实际操作上,校园广告很少有CPA,和CPS。这里有学校管制的原因,也有匹配和合适的原因
有直接拉动销售型的校园广告,比如眼镜,培训,留学咨询,正装等,这一类的企业可以说相当了解各种渠道的效费比,有趣的是他们中很多还在坚持传统的广告模式:
海报,传单,地推,很显然在一个一万多名学生集中学习,吃饭,生活的小空间里,地推的效果一点都不亚于线上渠道。
另一类以品牌渗透为主的大企业,则会更多借助新媒体。他们采取赞助学校活动,或者冠名赛事等形式,潜移默化的做着品牌影响力的传达。
其实两者都可以说求仁得仁,都可以做的很好,但有一类客户就比较尴尬,以前没有做过校园,一款新APP或者新产品,一上来就要量,要数据
甚至把KPI直接压到乙方头上。产品都没有做过市场调研,怎么能一上来就要一个学校必须产生1000个注册?或者一个城市产生20万个注册?这样的事如果我们启程遇到基本能推就推,而我知道有同行接待过这样客户,基本95%都是刷的假数据,也许甲方对此也是心知肚明,但他们追求的就是短期行为,让接最后一棒的人买单,可能随着资本市场的降温,这样的事也就越来越少。启程从来都会尽责告之客户:我们能做什么,不能做什么。什么渠道曝光量多少?什么模式更适合这类产品?可喜的是,与我们同频的公司越来越多,踏实做校园市场的企业也越来越多,2018,浮躁少了很多。